人類為什麼沒有能夠進化出類似輪子的器官?這是今天“科学松鼠会”上提出的一個很有趣的話題。
記得早在七八年前,某位熱衷於自然科學探究的陶同學與我讨论過類似的話題。我清楚記得,當時我用了一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大道理作為辯論的結尾。後來,這名優秀學生也沒有再與我談起這個話題,我也慢慢淡忘了“人為什麼沒有長出輪子”這樣奇怪的想法。其實,如果從力学、進化論的角度來考察,人沒有長出輪子恐怕還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下面,筆者將輪子與人類的手、腳進行對比,嘗試著從幾個不同方面展開思考,希冀能解開這個“謎團”。
首先,從輪子的產生過程來進行思考。最早的輪子是用樹木的枝幹打造而成。直到金屬被廣泛應用之後,出於對負重物逐漸增加和延長使用寿命的考量,越來越多的輪子慢慢變成用金屬鐵、銅等製造。至今為止,誰看到過用肉體製造出來的輪子?當然,也有人會說,難道僅僅因為製造材料的不同,就能成為輪子不可能由人類自己進化的理由嗎?當然不是!因為更重要的是,輪子是在人類具備了發明創造的能力之後才產生的,也就是說,它不是天然而生的,而是後天製造出來的!既然人類已經具備運用外物製造輪子的能力,又何必多此一舉,花費漫長的過程,進化出這樣的、只是用来运动的工具呢?
其次,從輪子的使用價值來考慮。輪子是用來幹什麼的?我想這個道理連上小學的孩子都知道。作為承受物品重量並具備運動能力的一種最原始的運載工具的重要組成部分,圓圓的輪子無疑成為人類搬移物體並達到節省人力、物力最有效的幫手。而手腳呢,顯然不僅僅是用來搬東西和行走的。單從這一比較來看,輪子的使用價值無疑就被遠遠地拋在後面了。我们知道,生物体中的每一个器官都是其它器官不可替代的工具,如果有更先进、更全面的器官,那么,多余或者落后的器官就必定会被淘汰或者进化,或者根本就没有产生的余地——就像轮子。
再次,從輪子的力學原理來進行比較。輪子這種東西,只有在受到外力協助的情況下才能具備運動的能力。這種外力有可能是人類自己力量的轉嫁,有可能是一個長長的斜坡——前提是輪子從斜坡自上而下,也可能是其他輔助機器的推動。總之,輪子自身並不具備這種獨立运动的能力!試問有誰見過深更半夜,躺在自家屋裡的輪子自己跑起來——除非他有魔法!腳就不一樣了——正常的、具備運動能力的腳,可以在沒有任何外力的協助下,自行具備從開始運動到停止運動的能力。儘管這種行走能力很多時候並沒有輪子跑得快——因為腳是長方體,与地面的摩擦力大,但是如果人離開了腳,進化成飛速奔跑的、滚动着的輪子,相信愛美的女士們就穿不上高跟鞋了。也有人會假設,輪子如果代替腳,成為人身體的一部分,那它不就可以聽命于人的指揮從而開始飛速行走了?好的,這種假設我贊同,但是我問你,如果你要上坡,怎麼辦?難不成你給它穿上釘鞋?那麼這樣一來,鞋子與地面摩擦力加大了,你還跑得起來麼?
最後,從進化論的角度來剖析,人類之所以未“進化”出“肉輪子”,我想,主要還是因為這種“進化”並不科學,即便外部有這種需求,但人類自己好像也並不希望這麼做。
如此一來,我們或許可以理解了《哪吒鬧海》中,他的師父太乙真人為什麼送給愛徒哪吒一對風火輪,而並未直接將他的腳變成風火輪了吧!——既然有腳,何必輪子?!
個人的一點拙見,不正確之處,還希望大家多多批評。
說明:本文原創,文中觀點僅代表個人立場,請勿張冠李戴,更不要唯恐天下不亂,謝謝!
2011年4月18日17時30分於蘇州市工業園區創意產業園
评论